同江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艰难的续谱路 [复制链接]

1#
长沙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0.html

完颜氏后裔唔蓝泰支系完颜汪氏家族续谱纪实!

完颜三部述略

“初从高丽来”

金代的完颜三部是指,一、金始祖函普子系。二、函普兄阿古乃子系。三、函普弟保活里子系。宋.洪晧在《松漠纪闻》上说:“完颜,犹汉言王也。”今汉译王姓、汪姓、颜姓等。后世所称完颜者,大都是指这三部的后裔子息。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每一个大的部落下面,都会有一些小部落存在的。和女真人传统的居住环境一样,完颜部也是依山傍水而居:“每三、五里之间,有一、二族帐,每族帐,不过三、五十家。”特点是因水名村:“凡部族,既日某部,复日某水之某,以别识之。”如泰神忒保水完颜部,神稳水完颜部等,均属此例。

先来看一段《金史》是怎么说的:金之始祖讳函普,初从高丽来,年已六十余矣。兄阿古乃好佛,留高丽不肯从,曰后世子孙必有能相聚者,吾不能去也。独与弟保活里俱。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保活里居耶懒。

“从高丽来”,这句话,在后世引发一些联想。一种说法是,金的始祖函普是高丽人。《松漠纪闻》上说:“女真酋长乃新罗人,号完颜氏,犹汉言王也。兄弟三人,一为熟女真酋长,号万户。其一适他国。”清代阿桂编撰的《满州源流考》也说:“金始祖本从新罗来,号完颜氏,所部称完颜部。”

从高丽来,与从新罗来,说法不一,其实都是指地域而言,而不是就函普的族属而言。来的原因,是避乱。学者孟古托力先生考据认为,函普从高丽来的时间,是在公元年前后。当是时也,朝鲜半岛内“新罗正衰,群盗竟起。”彼时也,恰值“辽灭渤海”,“在南者入契丹籍,为熟女真”时期。另一种说法,金始祖是居于高丽的靺鞨人。《金史.世纪》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北史·勿吉传》载:“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

金之先,出靺鞨氏,这是就金人的族属而言。《旧唐书·靺鞨传》载:靺鞨诸部“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就是说,当时的靺鞨”诸部,在情势上,是依附于高丽,或臣服于突厥的。

“肃慎之遗种”《大金国志》上说:“唐贞观中,靺鞨来中国,始闻女真之名。其属分六部,有黑水部,既今之女真。”乃“肃慎之遗种,渤海之别族也。”女真、肃慎为同一词JUSHEN,本意是森林的意思。靺鞨,译为森林中人。

“唐初,有黑水靺鞨、栗末靺鞨,其五部无闻。粟末靺鞨始附高丽,姓大氏。李绩破高丽,粟末靺鞨保东牟山,后为渤海,称王,传十余世。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东濒海,南接高丽,亦附于高丽。”看看,又与高丽纠结在一起了。渤海,指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的*权,存国年,后为契丹所灭。完颜与大氏是通婚的,后来的海陵王完颜亮的生母就是姓大氏的。

应该说,这个高句丽,在当初的确是个很牛逼的王朝。集安高丽王碑载:“……始祖邹牟王之创基也……元出北夫余。”就是说,高句丽的创建者朱氏,是北夫余人,因避祸从吉林的夫余县南走辽东,创基的地点是在今天的辽宁桓仁,都城就是五女山脚下的下古城子村。高句王碑文上说:“连葭浮龟渡奄利大水”,到达忽本。其地连靺鞨部落,恐侵盗为害,遂擦斥之。靺鞨畏服,不敢来犯焉。”女真与高丽,在历史上,是既相为邻,又相互侵掠的存在,纠葛不断。其实,梳理一下高丽的苦逼历程,就会发现,这也是一个享过福、吃过苦的民族。看一下史料记载:公元年,唐李绩平高丽。公元年,王建自立,建国高丽(指王氏高丽)。公元年,高丽灭新罗。公元年高丽灭百济。公元年高丽败于辽。公元年高丽臣于金。

李绩破高句丽后,其残势退至朝鲜半岛。此时,朝鲜半岛上,有两个地头蛇*权,一个是新罗,一个是百济。可想而知,退回来的高丽残势,想不受夹板气都难。不想,多年后,一个叫王建的新罗人,率部自立,在与新罗、百济厮杀后胜出,统一了朝鲜半岛,其*权以高句丽的继承者自居,这便是王氏高丽。这个王建也是有想法的人,历史上有一个词语,叫“高丽北渐”,北渐的用意,是侵掠渤海国故地,恢复高句丽时期的疆域。在这场争斗中,函普三兄弟为避战乱,就此分手,函普与弟保活里回到了“肃慎地”,居于“仆干水之涯”,弟保活里则北上居耶懒地方,兄长阿古乃因为信佛,留在了朝鲜。此后的完颜三部,也就此形成。

这个肃慎地,也就是今天的牡丹江流域,或再北一些,至黑龙江以远。不过,明代的李贡写了一首诗:《登开原北城》:“嗟哉此本肃慎地,古今割据名称珠,女真于此建大号,遂入中原窥大都。”以此看来,肃慎地的地域范围,是一直延伸到辽宁的北部地区的。有学者考据认为,金国第一个都城是在开原,而不是阿城。引述的证据之一,便是李贡的这首诗。

初读史时,我一直对明代的边将李成梁为何是朝鲜族人迷惑不解,在铁岭崔阵堡一带李氏老家那边走一圈后,回过头来,再读有关史料,也就清楚了,原来历史上的高丽民族,与女真人居住的地方是如此之近,甚至翻过这边的山头,就能看到叶赫部的女真人,在杀猪吃肉,叶赫美女东哥,在火堆旁边,翩翩起舞;翻过那边的山头,就能看到努尔哈赤的爷爷,在点灶坑烧火炕呢……

“仆干水之涯”在哪里?仆干水,既今之牡丹江,发源于敦化白头山牡丹岭,流经吉林省东北部和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等地,在依兰县城西注入松花江,全长公里。

学者王禹浪、于彭在《牡丹江流域渤海古城的分布》一文中认为:从音译和地望上看,仆干水就是指从牡丹江镜泊湖大瀑布开始,直至松花江口的江段。牡丹江,唐称忽汗水,金称活罗海川,或胡里改。清初称上游为勒富善河,中下游称为瑚尔哈河。二学者认为仆干水就是活罗海、胡里改的快读。镜泊湖,唐称忽汗海,金称湄沱湖,清称毕尔腾湖。仆干与忽汗为音转关系。

从地形上看,据《牡丹江流域水质变化趋势及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一文介绍,镜泊湖以上为上游,属中高山区,敦化附近为较开阔的谷地,镜泊湖至牡丹江市为中游,河谷开阔,为不对称U形。牡丹江市至依兰为下游,山岭重叠,两岸多陡壁。

史载:金代列祖起兵后,最先征服的是五国部和长白山三十部。而五国部的头城既是依兰。“远交近攻”,由此看,完颜部的居住地仆干水之涯,应该是五国部东面,或东南一带,路线是由北向南侵掠。不过,从早期的地图上看,如果完颜部的仆干水之涯是在宁安一线,那么完颜部应该先征服的是长白山部,然后再从东南向北进行征战才合理。

有学者据《满州地理志》载,“金始祖起于宁古塔地”,认为仆干水之涯是在海林、宁安地界。忽汗、对仆干,系转音。也就是说,这个仆干水之涯,是在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畔,或离之不远。之涯,一种说法认为是水之尽头,但在这里,更像是一处依江而居的山谷之地。宁古塔,满语为六个的意思,其地为渤海国故壤上京龙泉府所在地,初城在今海林市旧古城子村。此地东接穆棱,西接海林,南接敦化、汪清,北接牡丹江市,距离镜泊湖约70公里。注意,清始祖努尔哈赤的祖籍之地,也是在这个区域里。

一种观点认为,函普离开高丽后,先是沿乌苏里江北上,至同江、绶宾等地,后转至牡丹江的“仆干水之涯”。不过,绶滨一带,系松花江流域,显然与仆干水之涯不符。

“乃徙居海古水”至献祖绶可时,“乃徙居海古水,自此遂定居于按出虎水之侧矣。”按出虎水,既阿什河。海古水,今之海沟河。按完颜部的迁徙路线看,从牡丹江市到按出虎水的阿城,距离为公里。由“仆干水之涯”,到“按出虎水”之地的海古水,路线距离可能会更短一些。是翻山越岭,还是顺江而下,不得而知。但走完这个距离,再慢也不会超过20天。

“昭祖耀武于青岭、白山,顺者抚之,不从者讨伐之。入于苏滨、耶懒之地,所至克捷,还经仆燕水,仆燕,汉语恶疮也,虽已困惫,不肯止。行至站里甸,得疾。迨夜,寝于村舍。有盗至,遂中夜启行,至逼剌纪村止焉。是夕,卒。载柩而行,遇贼于路,夺柩去。部众追贼与战,复得柩。”青岭,今之张广才岭。(《辽金简史》上称为吉林平岭、南楼山一带)。白山,今之长白山。苏滨,指绶芬河流域。绶芬河,满语“锥子”之意。耶懒,今属俄罗斯塔乌黑河,金代在此设耶懒路。

昭祖,名石鲁,函普五世孙,是完颜氏统一女真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昭祖娶的次室是高丽人。从血统上看,完颜氏后人有高丽血统是一定的。这个石鲁也是有性格的人,嫌仆燕名字不好,虽然疲累不堪,还是坚持要走。不过,也是倒霉,睡半夜时,来强盗了,只好爬起来再走,走到逼剌纪村时,“是夕卒”,就是说,当夜石鲁死在了这个小村子。这还不算完,死后,就连棺材也贼人抢走了,好在最终夺回来了,“于是乃得归葬也。”

也就是说,在石鲁时期,函普系的完颜部,还是时常征战在牡丹江流域的。仆燕水,一指穆棱河。穆棱河,土名“牤牛河”,在金代称“毛怜河”。明时毛怜卫既出自此。在虎头镇南注入乌苏里江。仆燕是地名,很可能是石鲁还*时,途经的一个地点。要知道,在昭祖时期,也就是在石鲁的父亲绶可时期,完颜部已经从“仆干水之涯”迁徙至“按出虎水之侧”。

百年后,后人再聚首

再来看《金史》的说法:“函普从高丽来,年已六十余矣。兄阿古乃好佛,留高丽不肯从,曰后世子孙必有能相聚者,吾不能去也。独与弟保活里俱。始祖居完颜部仆干水之涯,保活里居耶懒。其后胡十门以曷苏馆归太祖,自言其祖兄弟三人相别而去,盖自谓阿古乃之后。胡十门说:“吾远祖兄弟三人同出高丽,今大圣皇帝之祖入女直,吾祖留高丽,自高丽归于辽。吾与皇帝皆三祖之后。”

“吾祖留高丽,自高丽归于辽。”这是说,本以为一心向佛,可在高丽地方享受太平,没想到祸事还是来了。在辽与朝鲜的征战中,阿古乃一系还是被掠走了,被迁移到了今天的辽南地区金县、复州一带,成为“曷苏馆路”的熟女真人。公元年,辽灭渤海,迁女真大姓入辽南一线。渤海灭国后,黑水女真完颜部南迁,此后成为辽与高丽的一方强邻,这是后话。《辽金简史》上说,渤海(国)时期,鸭绿江和图门江以南地区(今朝鲜咸镜北道、咸镜地道地区),居住着大批女真人,前者称为鸭绿江女真,后者称为合懒甸女真和浦卢毛朵女真。渤海灭国后,他们南与高丽、西与大辽为邻。这说明,这部分女真人没有了依靠,被暴露在两大强敌面前了。

辽保宁五年,“有女真袭边,杀都监达里选……”后又袭掠抚顺、盖州、复州等地。成为辽东境外边患。公元年,辽征高丽,连带着把边境地区的女真人也收拾了一下。“俘女真人口10余万,马20余万匹,迫使女真术不直、赛里等八族内附。”内附的这部分女真人,亦被安置在辽东京(辽阳)之南,成为曷苏馆女真。“自高丽归于辽”。这说明阿古乃一系,自高丽归辽的时间,是在辽征高丽的公元年前后。《松漠纪闻》上说:“……兄弟三人,一为熟女真酋长,其一适他国。”一为熟女真酋长,说明阿古乃一系,还是熟女真人的首领。

与函普兄弟分手后,保活里又北上去了耶懒地方,既“其一适他国”。后来在金景祖完颜乌古乃时期,耶懒部回归。这个过程挺有意思的,金史是这样记载的:景祖时,“直离海使部人邈孙来,请复通宗系……虽同宗属,不相问久矣。”直离海是保活里的四世孙,也就是金朝大将石土门的父亲。《金史卷七十.列传第八.完颜石土门》载:“石土门,耶懒路完颜部人,世为其部长,始祖弟保活里四世孙。弟完颜忠,本名迪古乃……”‘这说明,适他国的保活里一系,也是以部落首领的身份出现的。说明函普三兄弟,在高丽时,也不是白丁身份,而是完颜部的酋长。也就是说,函普与保活里不是孤身离开高丽的,应该是率部离开。历史开了一个玩笑,函普三兄弟分手后,历百年后,他们的后人,又在大金创国时,重新聚在了一起,并打下一片江山。是以天下完颜,虽分三宗,实为一脉。

本姓完颜,避乱而居

《神麓记》(苗耀著)则说:“金始祖掯浦(指函普)出自新罗,奔至阿触胡(指按出虎),无所归,遂依完颜,因而氏焉。”意思是,函普是来自新罗的,原来姓什么不知道,生存状况是居无所归,投靠了完颜部后,因做事练达,被部落首领赐了一个60多岁的老女人,一说40余岁,又生了两男一女后,才“因以为氏”的,既姓了完颜氏,后来又顺利地做了完颜部的首领。

这个说法,有点勉强。如果函普是因以为氏的,那么胡十门、土石门等,岂不是非姓完颜氏了?后世学者大都认为函普三兄弟,是本姓完颜的,而不是入了完颜部,才因而姓了完颜氏的。否则间隔百年,函普三兄弟后人,又以完颜姓氏同归,在那个年代,显然是不可能的。(参见学者孟广耀、孙进已、董万等文。)

“从高丽来”,或“出新罗”,来的背景都是避乱。其实,“契丹东顾”,“高丽北渐”,觊觎的都是“渤海故地”是真的。看一下辽使萧恒德与高丽中*使徐熙的对话,就能体会到函普当时的处境了。萧恒德:“汝国兴新罗地,高勾丽之地我所有也,而汝侵蚀之,又与我连壤而越海事宋,故有今日之师。若割地以献而修朝聘,可无事矣。”意思是,高丽兴于新罗之地,而原高丽之地,现在是归我所有,而你们侵占了,又与大宋勾结,所以才兴师问罪,若割地而通交往,就可以没事了。

徐熙回答说:“非也。我国即高勾丽之旧也,故号高丽,都平壤,若论地界,上国之东京(指辽阳)皆在我境,何得谓之侵蚀乎?且鸭绿江内外亦我境内,今女真盗据其间,顽黠变诈,道途梗涩甚于涉海。朝聘之不通,女真之故也。若令逐女真还我旧地,筑城堡通道路,则敢不修聘。”

意思是,我们是被唐朝灭掉的高句丽的继承者,论地界,不仅你们的辽阳一带是我们的,而且鸭绿江内外地界也是我们的,因为女真人盗据其间,才导致我们两家交流不通,你们要是把女真人驱逐了,把旧地(指渤海国故地)还给我就没事了。

这是公元年,辽与高丽第一次战争时发生的事。按学者孟古托力的推算,距函普从高丽来,过去了差不多有70年左右,但记录的历史纠葛,却是函普从高丽来的背景。此时,辽与宋正进行着“幽云”之战。奇怪的是,这一仗辽胜了,却又赐地了。辽圣宗“取女真鸭绿江东数百里之地”赐于王氏高丽。以东,当指通化、延吉至宁古塔一线。上述地域,就是女真人自古以来的生息之地肃慎地。因此说,函普是被驱逐的女真人,似乎才更合理一些。

在学界,还有一种说法,既高丽与渤海“世称同种”,此说虽不靠谱,却是有人信同。再上溯一下,公元年,唐玄宗诏旨以大同江为界,南属新罗,北属大唐,是为《开元乙亥界约文书》。唐赐地高丽,辽赐地高丽,到了明时,还是赐地高丽。历史上的三次赐地高丽,其实赐的都是女真人的世居之地,好在这个民族“所称顽强”,没在赐地后无家可归。公元年,函普一系的完颜阿骨打,揭竿而起,把大辽国给灭了,把北宋和西夏也给灭了,又在与高丽的征战中,让这个“父母之邦”也称臣了,也算了却一段历史恩怨。完颜一姓,在此后千年间,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显赫的姓氏。

汪氏源流简梳

人知我汪氏族属女真,姓本完额,却未可尽知家世来由。为此次修谱,笔者多方查证史料,梳理脉络,撰写此文,只求稍解未知之惑。文字虽浅陋,只为后来之有心者,探究根本,开一方便之门。

宗谱的记述

了解汪氏,必先了解女真渊源,以及迁移流转史实,方可察其大概。

成书于清.嘉庆七年(年)的《汪氏宗族谱书》,在关于先祖的来源上,是这样说的:“尝闻先辈故老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凡河南岸居焉,因国朝太祖札营于凡河南,夜间偶然失火,汪氏偕众奋力救止,太祖因用为*校。”

“系大金之苗裔”,既是说,汪氏一族,是大金国的后裔。大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权,都城在今黑龙江阿城之白城子,共存国年。谱书的编著者之一永升额,是清.乾隆年间人、贡生。永升额说:“云宗谱以吾蓝泰为始祖,自兹以前,溯于宋初,盖更有祖焉,然世远不可考矣。”溯于宋初(—),是说汪氏一族,可以追溯至宋朝的初期,再往上,不可考矣。在年版的续编《汪氏宗族谱书》中,十一世汪盛懿自序云:“原夫汪氏者,姓本完颜,源出金国,推求遗脉,远在白山。只闻居岫以前,来自北京,住京以先,去从铁岭。清太祖朝,曾为*校,顺治定鼎,随龙入关。”

这是先祖关于汪氏的族系源流,所做的直接记载。完颜,女真族种姓,百度百科解释为古肃慎语音译,现汉姓为汪、王。肃慎、女真,通读作“Jurchen。”

族属女真“黑水部”《金史.世纪》中记载:“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金,指由女真族完颜氏建立的大金国*权(公元-)。肃慎地,《晋书·四夷传》载:“肃慎氏,一名挹娄,在不咸山北。”不咸山,既今之长白山。今人考证,牡丹江流域的宁古塔、镜泊湖、敦化一带,为古时肃慎地,其族属为通古斯族。也就是说,就族属来说,女真是属于通古斯语系的民族。

五代时,契丹人称“最处北方”的黑水靺鞨为女真。《大金国志》上说:“金国本名朱里真,番语舌音讹为女真,避契丹兴宗讳,又名女直,肃慎之遗种,渤海之别族也……唐贞观中,靺鞨来中国,始闻女真之名。其属分六部,有黑水部,既今之女真。其水掬之则色微黑,契丹目之混同江。”混同江,古时称为粟末水,辽代时称鸭子河,今称之为松花江。而《金史》亦明确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黑龙江,唐时称黑水,清时称萨哈连乌拉。满语,萨哈连,黑色的意思;乌拉,指江河。早期的女真黑水部,既是生活在这一流域。

依“蜿蜒河”而居,完颜,古肃慎语,其汉译有几种说法,现摘录如下:一种解释为*金、金色、圣者、女萨满的徽号之意。另一种解译为,完颜阿骨打称帝时,采用“渤海人”杨朴建议:“以王为姓,以曼为名,国号大金”。其理由为,完颜在读音上,与汉字王相近,是音译。由此又衍伸出另一种意译性的解释:完颜氏,是女真中的王族,因此以王为姓,其姓汪者,沐水之恩也。第三种解释,完颜,是蜿蜒的音转,其部落以蜿蜒河为名。笔者赞同此说法。蜿蜒河,松花江左岸支流,位于绥滨县境内,全长92.4公里,河道蜿蜒曲折,因以得名。以居水、居山名其部,是女真族的特点。

公元年,辽灭“渤海”,一部分女真人被南迁,编入辽籍,称为“熟女真”。注意,南迁的皆是渤海大姓,包括皇室成员,目的是“忘国”。南迁的地点在今辽阳一线。《金史》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就是说,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辽籍者,被称为“生女真”。生女直,指的就是“最处北方”的黑水靺鞨,完颜在其地矣。

渤海,指渤海国,是唐代由粟末靺鞨族首领大祚荣建立的*权,都城在今吉林敦化敖东城,后迁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共存国年。粟末与黑水,本是同族,这是兄弟之属。也就是说,契丹强大时,渤海和黑水都被征服了。辽,存国年。在南迁的渤海大姓人中,就有完颜氏一支,系金始祖函普的兄长阿古乃一系。这从侧面说,渤海与黑水,虽分属两部,但其生活的地域是相通的。

渤海国在松花江流域,黑水靺鞨在黑龙江流域,二水在三江口地区合流。

《金史.世纪》:“金之始祖函普,初从高丽来……居完颜部仆斡水之涯。”函普是十世纪初人,是完颜部最早见诸史料的名字。仆斡水,今之牡丹江,松花江支流,古称忽汗水,瑚尔哈河,金称胡里改江,发源于长白山牡丹岭,既穆丹哈达。穆丹,满语弯曲之意;哈达,山岭之意。之涯,水边之意,应为江边台地。

牡丹江在依兰县城西注入松花江,辽在此设五国部,头城既为依兰,遗址在今古城子乡,这也是囚宋之“徽、钦”二帝处。完颜部在此以北。后来,在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的征伐中,先臣服的就是五国部、长白山三十部等。笔者推测,此地应距完颜部的“仆斡水之涯”不远。因为,如此重量级的人物,只有放在老家附近,才让人放心。

“唯完颜不赦”《金史》上说:“至四世献祖时,酋长绥可率众,从仆斡水徙居海古水,耕垦树艺,始筑室,有栋宇之制,自此遂定居于按出虎水之侧矣。”海姑水,今称海古寨。按出虎水,女真语,意为出金子的水,既松花江支流阿什河。既是说,至绥可时,完颜部开始南迁,地点是进据渤海国故地,路线是由牡丹江迁至阿什河流域,并在此期间,统一了女真各部,为大金立国打下了基础。

史载,“昔者金人,草居野处”,“其市无钱,以物博易,无工匠……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其人不知纪年,问之则曰,吾见青草几度。”至昭祖完颜石鲁时,才创书契、定规矩,完善了文字规矩和立法。公元年9月,完颜阿骨打率部誓师于“得胜陀”地方,今拉林河口畔,向大辽宣战,且三战皆捷,于公元年称帝建国,国号大金,后灭契丹。反的部分原因是,契丹霸占了“鹰路”,并掳妻女。鹰,指的是“海东青”,是女真人的图腾。鹰路,既“贡路”,是女真人与外界通市之路。

辽灭渤海,金灭契丹,弟复兄仇乎?“咸州”之战后,完颜氏遂而抵辽北,进而南进中原,成一方之主人。咸州,今铁岭开原地区,乃渤海故地,为古今门户。其地,“东北制诸夷,西北制诸虏。”诸夷,指的是女真;诸虏,指的是西北蒙古部落。

此后,蒙元势力崛起,蒙宋联合,金遂亡。金因抵战尤烈,铁木真遂有“唯完颜不赦”诏令。为避祸,完颜氏余脉,或隐姓埋名,隐之于中国之野,或潜归于“金源故里”,既白山黑水间。史学家有“金以儒亡”的评语。原者,儿郎闻战则喜,今则每出征,妇孺牵衣而泣,此教化之致。转书于此,以醒后世。

被称为“小尧舜”的金世宗完颜雍,曾对儿子曰:“汝辈自幼惟习汉人风俗,不知女真纯实之风,至于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其实,这和后来的皇太极,强调“国语骑射,满州根本”的认识是一样的,目的是不受教化之弊,不忘根本。

“考金时咸平府属县,多在范(凡)河、柴河之闲(间)”。推测:一、汪氏宗谱记载说,祖居铁岭凡河南,是否为金抵辽北后,遗留在此的一支完颜氏?二、是否为金亡后,逃回东北的一支完颜氏遗族,隐居于此?三、元末明初,女真各部再次南迁时,随之而迁居此地的一支完颜氏。汪氏宗谱上说,“吾宗自金初迄明末,垂五百余年,所历累朝。”自铁木真公元6年起兵起,至年金亡,再至年元亡,大明立国,实为年。这个时间接续,与金初至清初的历史年代吻合,是此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吾宗”既为金初之完颜氏。

“今女真即金余孽也”

元末明初时,蛰居东北的女真人,再次阖族南迁,时机是战乱。《皇明实录》上说:“今得建州卫都指挥使李满住奏:“原奉恩命,于婆猪江住坐,近被忽喇温野人侵害,欲移居辽河草河。”忽喇温,既呼兰河。野人,既野人女真,是居地在极北的女真人。以下是今人记述的女真建州部向南迁移的时间和地点,出发地是依兰地区,目的地是东南方向的浑江、鸭绿江流域。

“……建州卫首领阿哈出,其孙李满住,于年率部族,自奉州古城(今梅河口市海龙镇),南迁到今天的浑江流域居住,地点是桓仁的兀喇山(五女山)附近。与此同时,猛哥不花也率女真西毛怜卫部众,迁到浑江流域,至猛哥帖木儿时,则返回到图们江流域。年,李满住率部又迁至浑江支流、富尔江上游的“吾弥府”(今桓仁县拐子磨镇东古城子村)居住,后再迁至浑河支流的苏子河畔。”史称“移住灶突山东南浑河上”。灶突山,满语称虎拦哈达,意为烟筒山。

另一条记载的是海西女真哈达部的迁徙路线:明嘉靖11年()后,女真人沿松花江(实为呼兰河流域)南迁,至靖安堡(今开原尚阳堡)迤东哈达河(今清河),在此建城,名哈达城,共部名为哈达部,首领称为万汗,姓乌喇纳拉氏。

既是说,明初时,阿哈出部由依兰先迁至奉州,后来,阿哈出的孙子李满柱,又率部迁至婆猪江一带。婆猪江,鸭绿江支流,今之浑江。居住的地点为兀刺山城,今桓仁五女山城南麓瓮村,这是回“原久居去处住坐”的。参见《满族先世在桓仁》一文。

李满住,汉姓金、童。李为明成祖赐姓。不过,朝鲜《李朝实录》则说:阿哈出为兀良哈万户,姓完颜氏。清史学者孟森说:“惟据《龙飞御天歌》,则知阿哈出本为火儿阿万户,即《元史》之胡里改万户,亦即《满州源流考》之呼尔哈万户。”其因随明成祖朱棣征北元有功,赐名李诚善,设建州卫,以阿哈出为指挥使。阿哈出女嫁明成祖朱棣为妃。其部“明初徙会宁,后居奉州”。《新唐书》记载:“渤海大氏置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可见,南迁后,这一部女真人,是沿用了旧时称谓的。

建州女真的另一支为“斡朵里部”,其酋长为猛哥帖木耳,是为努尔哈赤先祖,姓爱新觉罗氏。*道周《博物典汇》建夷考云:“今女真即金余孽也。国朝分为三种:曰建州、曰海西、曰野人。”随着历史变迁,女真人在名称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是按族属划分,如黑水部、安车骨部、白山部等。现在是按属地划分,如建州、野人、海西等。在行*上,以所在的官设卫所称之,如“建州卫”。

“金余孽”的居地范围是,据《明实录》上说:“惟由开原之东北而南至鸭绿江,约八百余里之间,环东边而居者,皆为女真遗种,所称东夷者是也。”这个地理坐标,指的是元末明初时女真人生活的地域。而金余孽、女真遗种等称呼,更是指明了在这个地域内生活的女真人,是金人的后裔。

其种类,清学者魏焕《辽东镇边夷考》上说:建州卫、毛怜卫的女真人,多是渤海遗民,“大氏遗孽”。大氏,既渤海国创立者大柞荣。“海西山寨夷,曰熟女直,完颜之后,金之遗也。”海西,有哈达、辉发、乌拉、叶赫四部。元称松花江大曲折处为海西,今哈尔滨至阿城一线。亦称扈伦,既忽喇温,系呼兰的音转。又有山夷、江夷之分。山夷依山作窟,即熟女真完颜种;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真。哈达、叶赫属山夷,而辉发、乌拉则属江夷。明置塔山卫于此,其左卫,原居于呼兰河东之间,哈达部既由此迁入。

让人疑惑的是,“海西山寨夷,曰熟女直,完颜之后,金之遗也。”然而,山夷即属海西女真,而建州五部中,亦包括有完颜部,是因为居地混杂,还是另有所指,不得而知。而海西种姓为纳喇氏,如乌拉纳喇、叶赫那拉,本不与完颜同。原文称熟女直者,或以其居地分之,而非按所属之部落来分的,因完颜部既为建州五部之一。

“国初来归”(一)明末时,南迁后,居住在长白山地区的女真人,开始崛起,其代表人物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氏,建州卫首领。其父祖因给明*当向导,在围歼同为女真人的王皋部的古勒山之战中,被明将李成梁部所杀,因发“七大恨”,而与弟舒尔哈齐起兵,历28年征战,统一女真诸部,于年在赫图阿拉称帝,国号金,史称后金。意思是金国的延续,后改国号为清。

关于清朝的前世今生,《清史稿.太祖本纪》上说:“始祖布库里雍顺,居长白山之东,鄂莫惠之野,俄朵里城,号其部族曰满州,满州自此始。”俄朵里、鄂多哩,满语为“敖东”,今吉林敦化地区。因此,敦化被称为清皇室的发祥地。不仅如此,公元年,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立渤海国,其都城忽汗城,亦在此地。“县西里布尔瑚里,有天女浴池碑,土人呼为圆池”。县西,指安图县西,牡丹江上游源头居此不远。这里既是传说中的“天女佛库伦”沐浴的地方,其因吞食朱果而孕,生下了清始祖布库里雍顺。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的争战,与金时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的争战,是很相似的,不过是地点南移了约多公里。统一的对象,还是这些女真“老相识”,不过是换了主人。明万历十六年(),“上率兵攻王甲城,夜过栋兴阿地,(栋鄂部)有星坠,大如斗,有光,士马皆惊。上知为克敌之象也,遂进兵至王甲城,攻克之。”上,指努尔哈赤。这个王甲城既为清初时的完颜部所居山城。

王甲,为完颜的别称。王甲部,其旧址说法不一,大致有:1今通化县西南王家堡附近。2新宾县东北浑江上游地区。3哈达河上游支流、阿济纳河流域,杏岭以南,鄂尔多峰以北。杏岭:梅河口海龙镇附近。4富尔江东岸王甲城。5今浑江上游的大安镇四方山。6今集安市霸王朝村。7学者刘选民根据《战迹舆图》,认定是哈达部东北的王甲城。8今集安市新开河与浑江汇合处的王家土城。学者张士尊认同此说。参见《建州卫在浑江地区的活动及完颜氏族源考》一文。朝鲜《李朝实录》说:阿哈出,为兀良哈万户,姓完颜氏。

这个姓完颜氏,与国内文献记载的:阿哈出,金姓或佟、童有所不同,存疑于此。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完颜部在历史上留下的最后一笔,其后,部属尽入于八旗之中,成为“国初来归”之一部。

“国初来归”(二)“国初来归”,有的是顺归,有的是被打败后来归的。作为一个部族的完颜是如此,还有如分属海西女真的乌拉、叶赫,以及蒙古诸部,无不是经历血与雨的检验,和联姻、盟誓等方式来归的。在《钦定八旗满州氏族通谱》中,国初来归者,有完颜氏75户。天聪(皇太极年号)来归者,有完颜氏10户。其来归时间无考者,有完颜氏28户。

在居住地分布上,“计完颜氏户人(按户之主人计),分居于完颜、讷图、英额、长白山、哈达等39个地方。”按:这39处居地,在地理上,皆是“惟由开原之东北而南至鸭绿江,约八百余里之间,环东边而居者。”既是说,以赫图阿拉为点,完颜氏部族是居住在其周边的。今人考据说:建州女真完颜部,计有完颜氏共44支,其中定居在王甲城(完颜城)的,有33个家族,在其他城寨的,有10个家族。

但也不尽然。《汪氏宗谱》上说:“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凡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札营于凡河南,夜间偶然失火,汪氏偕众奋力救止,太祖因用为*校。”

凡河,源出抚顺白旗寨,至铁岭县药王庙村注入辽河。“凡河南”,为清初哈达部辖地。其旧城在今天的开原市八棵树镇古城子村,西距开原约55公里,距抚顺县境约30公里,西距明广顺关20公里……其地扼女真“贡路”,广顺关外,既为哈达牧地。笔者曾于年8月初,专程来此考察。这里系山区丘陵地带,间或有平原,哈达河(清河)水系流经于此,与铁岭“凡河南”(现为抚顺哈达镇地界)地域接壤。

既是说,这一支汪氏在居地上,是生活在哈达部地域内的,在种姓上,与建州完颜氏是一家的,是“国初来归者”,因为救火,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有了交集,因功封为*校。但这一段史料,在清史诸多文稿中,均无记载。是此,正如《满族家谱序评注》(刘庆华编著)前言中,对《汪氏宗谱》的评注说:“以上在《清史稿》、《满州实录》、《太祖武皇帝实录》诸书中,均无记载,谱序所载,可补史书之遗,是研究后金史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完颜氏迁徙路线图

完颜氏的迁徙,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时段:一是由居住在属于黑水部的绶滨县蜿蜒河流域,经金之始祖函普时,迁居“仆斡水之涯”。二是在绶可时,迁至“按出虎水之侧”。逐水而行,是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是择地而居。三是金亡后,蛰伏约年左右,然后在元末至明中叶时,再次南迁。路线是,由“金源故地”的松花江、牡丹江流域,迁至浑江流域。一种解释是,汪氏一族,也是在这一进程中,一路迁徙到了“铁岭凡河南”地区。千年时间,完颜氏也向南迁徙了约一千公里。

在族群特点上,既包括金亡后,一部分逃回东北的完颜氏,也包括原居住在东北的完颜氏。《钦定满州八旗宗谱》所说的39处完颜氏居处,也包括了《汪氏宗谱》中所载的“凡河南”地域,既哈达部。在种姓上,《金史宗室表》上说:“金人初起完颜十二部。”同姓完颜有三支:既函普系,居阿什河流域。函普弟保活里系,居耶獭地区,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境内,既疏族,“若石土门,迪古乃是也。”另一支是函普的兄长阿古乃系。阿古乃因为信佛,最初留在了高丽。其后人在辽灭“渤海”后,被迁称到了辽阳一线,称为“曷苏馆路”。也就是说,在辽南地区的盖县、复州这一带,有一支完颜氏,是函普兄阿古乃的后人。

其异姓完颜氏有四,计泰神忒保水完颜部,在今牡丹江上游支流。神隐水完颜部,在今牡丹江支流澜江、蚂蜒河一带;雅达溺水完颜部,在今拉林河流域;马纪岭劾保村完颜部:在今牡丹江东的老爷岭一带。汪氏姓本完颜,族属女真,故简梳大略于此。

咸丰版”、“康德版”谱序异同近日,赖汪氏族人提供的一本,于清.咸丰10年版的《汪氏宗族谱书》,细审谱序,发现与时下通行的康德9年版版本(电子版族谱与此同),在谱序内容上,略有差异,现考据如下:《汪氏宗族谱书》,其原谱本为清.嘉庆七年(年),由六世永升额所撰,原谱本目前不见传世。嘉庆7年至咸丰10年(年),在时间上间隔为57年。在咸丰版《汪氏族谱》叙中,是这样记叙汪氏之来由的:“……汪氏自京兵以来(指来岫岩),特百十余年,世系犹未远矣,余口人丁,犹未众也。况宗分九支,实源于一本,而九宗之支,又有一本,此不惟易晰亦不容紊也……”不容紊也,既是要明辩世系,知其人是何支所出,其祖为谁。上述所言,明确指出,汪氏来岫岩后仅历百十余年,人数仅余人。汪氏是康熙26年(年)来岫岩的,来时是由三世祖三各、四各、五各奉母刘氏,携嫂李氏,及侄常保一共六口人,时间是年。也就是说,自康熙26年到嘉庆7年修缮谱书止,仅过去了年。在人丁上,只有余口。也就是说,汪氏一脉,自来岫岩后,由三各、四各、五各及侄常保,四个男丁,繁育了子孙有余口人。需要说明的是,在康德九年的版本原序中,这一段文字是没有的。这说明,到咸丰年间时,汪氏来岫岩后的世系排序中,分枝还不是很多。在修谱的同时,永升额也道出了自己的担心:“而宗人竟有任已意以为颠倒,使尊卑之序不明,凭私情以为爱憎,致亲疏之等多乖,相习相沿,直不知谁为几支之嗣续,谁为某祖之子孙者焉,则数传而后世愈远,而人愈众,散居各处,支孤愈多,后昧昧者终有木失本、水失源之戚乎。嗟乎,人之所以和睦九族者,以其尊祖敬宗也,自失其宗祖,则虽有其心,亦终以阻将必至于手足相仞,骨肉相残,断情绝谊……”写至此,永升额云:“余于是甚为之惧。”后世小子,读至此,也不由得生出一番感慨,这位先祖说的也忒明白点了吧?戚戚之心啊,后人知之乎?觉之乎?另一处不同的是,在康德版的序中,并没有说明这个谱本的格式。而在咸丰版的序中,永升额说:“兹因览张氏族谱,窃其格式,遂与吾兄七成额,修此谱本,以为溯本穷源之一助焉。”既是说,汪氏的谱本,是参考了张氏族谱的格式写作的。这个张氏,显然是与永升额比较熟悉的人。考据一下岫岩的张氏,在满族姓氏对照表中,有赫舍里氏这个姓,其汉化后的姓氏分别为张氏、赫氏、康氏。既是说,在嘉庆七年时,赫舍里氏等满族姓氏已经汉化。在说明先祖时,用语上也有区别,咸丰版云:“尝闻先辈故老云……”康德版云:“尝闻先代老父云……”更能说明两本谱序不同的是,在咸丰版的谱序中,永升额是这样说的:“宗谱以吾蓝太为始祖,(这个太字,也与康德版似有不同,后者标之为泰),自兹以前,溯于宋初,盖更有祖焉……推本于此,以俟后世有心者,修而明之。”溯于宋初,这更加证明了汪氏之先,系女真之完颜氏,至今已逾千年。修谱成书后,永升额拜而阅之,也为之“穆然以思,怵然以动也”。由此可见,永升额这位先祖的心境,谱虽是自己与兄长七成额修的,可再读时,尤为之心有所感,意有所动。注意这句话:“吾宗自金初迄明末垂余年,已因告我同宗曰:念之哉,其勿渝水……”“溯于宋初”,与“吾宗自金初迄明末”,与康德版的序,在语意上,也是有区别的。咸丰版的序,更强调了汪氏与宋初和金初时的族系溯源。读史可知,公元年,完颜阿骨打自拉林河畔起兵,宣告了大金的崛起,而汪氏先人,遂而因之,千年以前而敢为天下先矣!与此不同的是,在康德版原序中,开篇既有所省略,试比较一下。咸丰版谱序开篇既说:“宗谱之立,所以明世系,分支派、别亲疏、序长幼、定尊卑也。”电子版谱序中说:“宗谱之立,所以明世系,分支派定尊卑,正人伦之大经也。”其他还有用语之不同,显系添加有后人修饰之笔,而又有所遗漏。试看后一句:“宗谱推始祖为吾蓝泰,慎终追溯当初,殆更有祖矣。”这与咸丰版的谱序中,少一句“溯于宋初。”总之,康德版谱序,与咸丰版谱序,在文字表述上略有不同,而遗漏之处也是明显的。如:“汪氏自京兵以来(指来岫岩),特百十余年,世系犹未远矣,余口人丁。”可能的原因是,自嘉庆七年(年),至康德九年(年)),在时间上,经历了年,而汪氏子孙丁口增加,早已经不是当初的余口人了,而随着汪氏人丁,四海进取,其后世人口数目,更是不好统计,遂免去。

王氏族谱叙

(“嘉庆版”《王氏族谱》原叙嘉庆七年正月十五日立)

宗谱之立,所以明世系、分支派、别亲疏、叙长幼、定尊卑也。王氏自京兵以来,特百十余年,世系犹未远也,三百余口人丁,犹未众也。况宗分九支,实源于一本。而九宗之支,又各有一本。此不惟易晰,亦不容紊也。乃宗人竟有任己意以为颠倒,使尊卑之序不明,凭私情以为爱憎,致亲疏之等多乖,相习相沿,直不知谁为几支之嗣续,谁为某祖之子孙者焉,则数传而后世愈远,而人愈众,散居各处支派愈多,彼昧昧者不,终有木失本水失源之戚乎!

嗟乎,人之所以和睦九族者,以其尊祖敬宗也,至失其祖宗,则维有其心,亦终自阻,将必至于手足相仇,骨肉相残,断情绝谊,无所不至己彼。夫木失本久必自枯,水失源久必自涸,人至如是,诚可痛矣,余于是甚为之惧。

兹因览张氏族谱,窃其格式,遂与吾兄七成厄(额)修此谱本,以为溯本穷源之一助焉。耳尝闻先辈故老云:王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凡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札营于凡河南,夜间偶然失火,王氏偕众奋力救止,太祖因用为*校。后太祖(疑语误当为世祖)进京,随而进京,遂为京师人焉,至康熙二十六年拨驻防兵。维时,三世祖讳三各,同弟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并嫂李氏,侄常保,又自京来至岫岩蓝旗营居住,后移居陡勾,后又移居孤家,后又移居哨子河西蓝旗,遂永居此地。此先世从来之大略。云宗谱以吾蓝太为始祖,自兹以前,溯于宋初,盖更有祖焉,然世远不可考矣。推本于此,以俟后之有心者,修而明之,举其大备。谱成,余小子拜手恭阅,为之穆然以思,怵然以动也。吾宗自金初迄明末,垂五百余年,所历累朝,休养生息,沐浴太平,以有今日,其可谓故家也。已因告我同宗曰:念之哉,其勿渝水源木本之谊,以重兹谱也夫。

嘉庆七年正月初十日六世孙永升额谨书

编者注:1学松抄录自嘉庆版族谱永升额原叙。

2学松自断句式标点。

3汪氏族谱,以嘉庆七年版开端,先谱叙以王为姓,自“道光”“咸丰”年间后,各支系谱记均以汪为姓,一说取沐水之恩意,一说为清中期时,有学士考据完颜种姓,以译读为汪更为准确,或另有别说。总之,我族种姓,约自道光、咸丰年间始,相习以汪姓称之。

汪氏族谱叙

(“咸丰版”《汪氏族谱》叙咸丰十年四月初十日吉立庚申年)

宗谱之立,所以明世系、分支派、别亲疏、叙长幼、定尊卑也。汪氏自京兵以来,特百十余年,世系犹未远也,三百余口人丁,犹未众也。况宗分九支,实源于一本。而九宗之支,又各有一本。此不惟易晰,亦不容紊也。乃宗人竟有任己意以为颠倒,使尊卑之序不明,凭私情以为爱憎,致亲疏之等多乖,相习相沿,直不知谁为几支之嗣续,谁为某祖之子孙者焉,则数传而后世愈远,而人愈众,散居各处,支派愈多,后昧昧者不,终有木失本水失源之戚乎!

嗟乎,人之所以和睦九族者,以其尊祖敬宗也,自失其祖宗,则虽有其心,亦终以阻,将必至于手足相仇,骨肉相残,断情绝谊,无所不至己彼。夫木失本久必自枯,水失源久必自涸,人至如是,诚可痛矣,余于是甚为之惧。

兹因览张氏族谱,窃其格式,遂与吾兄七成额修此谱本,以为溯本穷源之一助焉。耳尝闻先辈故老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凡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札营于凡河南,夜间偶然失火,汪氏偕众奋力救止,太祖因用为*校。后太祖(疑语误,当为世祖)进京,随而进京,遂为京师人焉,至康熙二十六年拨驻防兵。维时,三世祖讳三各,同弟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并嫂李氏,侄常保,又自京来至岫岩蓝旗营居住,后移居陡沟,后移居孤家,后移居哨子河西蓝旗,遂于永居此地。此先世从来之大略。云宗谱以吾蓝太为始祖,自兹以前,溯于宋初,盖更有祖焉,然世远不可考矣。推本于此,以俟后之有心者,修而明之,举其大备。谱成,余爰是拜手恭阅,为之穆然以思,怵然以动也。吾宗自金初迄明末,垂五百余年,所历累朝,休养生息,沐浴太平,以有今日,其可谓故家也。已因告我同宗曰:念之哉,其勿渝水源木本之谊,以重兹谱也夫。

嘉庆七年正月初十日六世孙永升额谨书。

注:此谱叙系抄录自永升额原谱叙,句式有删改润色。

序:

家史虽微,可窥一族之大略。族谱之立,是为“定世系、辩昭穆”,“布列其事”,使后人知所来由。汪氏宗谱,自清嘉庆七年(年),始由六世祖永升额、七成额等修撰,后人方知我汪氏一脉,本系“大金苗裔,滋于宋初,原居于铁岭汎河南”;又知我汪氏先祖,自大清崛起之际,因(清)“太祖账前失火,汪氏偕众救止,太祖因用为*校。”

这一记载,可补史料厥失,亦使后人知我汪氏来入满州之际由。清与金,世代相系,根同族,而治世有异。及后,又知我汪氏先祖,“自康熙二十六年(年)拨驻防兵时,由三世祖三各、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及嫂李氏,并侄常保,自京师来至岫岩”,落地生根,繁衍子息。籍册之地,原为京籍顺天府,今之哨子河村,旧称之西蓝旗。祖坟落处为西甸山前。此为汪氏一族,有谱系记载之初始。先祖有识,晓喻后人。此谱成时,距汪氏来岫岩已年之久,世传八世,有人丁逾余口。

——大金苗裔,本姓完颜

岫岩县志《汪氏族谱》的原序中说:“……兹与族兄七成额等秉笔修谱,以为君子务本,张骞寻源之一助焉。尝闻先代老父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盛京北铁岭城范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扎营于范河南岸,夜间营帐失火,汪氏偕族努力救止,而太祖因用为*校。后世祖进京,汪氏一族遂而进京。生于斯、长于斯,竟聚族于斯,遂为京师人焉。至康熙26年,拨为驻防兵。是时,三世祖‘三各’、‘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偕嫂李氏,并侄常保六名,又自京来奉天岫岩城南蓝旗营,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住多年,后移居孤家子。蹙蹙縻骋,无有底所。后移居哨子河西蓝旗屯处,世世子孙,遂永住此焉……又云,宗谱推始祖为吾蓝泰唉……慎宗追远,殆更有祖唉,然年代久远,湮不可考唉……由今追昔,自大金迄明末垂余年,所历累朝,休养生息、沐浴太平,流传至今,可谓故家也……”落款是:“嘉庆七年,正月初十日”。清太祖营帐起火,汪氏族人参与救火,因功被封为*校,从此开始追随努尔哈赤打天下,并最终进了北京城。康熙26年时,三世祖三各率弟四各、五各带母亲刘氏、嫂子李氏、侄子常保共六人离京来到岫岩驻防,最终定居哨子河乡西蓝旗屯。京始祖吾蓝泰。原谱书在沿用近年后,于康德9年,重新修订了一次。在康德9年正月15日记载的这次重刊谱书序中说:“溯我汪氏之来满州迄今将年,已传及14世。原系白山之遗脉,金国之后裔,世居京师,供职清庭。于康熙26年拨驻防兵来居岫岩,户落哨水之西蓝旗堡焉,墓葬洋河之北西甸山焉,此我汪氏之所由来也。及嘉庆七年,六世祖永升额念及宗族日繁,散居各处,日远年深,恐长幼颠倒,视亲族若路人,故纛编族谱,以记终始……”右下角落款:“七秩十世大营子逢荣谨咏……”

这段记载提示了几条重要信息:1、汪氏一族来满州将近年之久,已传14世人。自康熙26年起,落户岫岩,到逢荣时,是第十世传人。2、祖先居于长白山一带,乃金国后裔,世居京师,供职清庭。既是说,年来,汪氏一族一直是在清庭当职,并居住在京师。需要说明的是,东北地域俗称白山黑水。金史上说,籍契丹者,号熟女真;在北者,名生女真,有地黑龙江、长白山,所谓白山、黑水是也。既汪氏一族是地道的东北人,“白山之遗脉……”。3、来岫岩后,汪氏的祖坟墓葬地是在洋河北面的西甸山上……

另外,在康德9年夏历七月初一日,第十二世族人汪世业,在续编族谱自序中说:“原夫汪氏者,姓本完颜,源出金国,推求遗脉,远在白山。只闻居岫以前,来自北京,住京以先,去从铁岭。清太祖朝,曾为*校,顺治定鼎,随龙入关。康熙26年,京兵拨防,只祖孙母子六人来至岫岩,入镶蓝旗哈什哈佐领下当差……”汪世业是大营子人。大营子系地名,既现在的岫岩县大营子镇,清朝时是一座重要的守卫兵营。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其一、汪姓的满族老姓是完颜氏,与金主完颜阿骨打同宗。完颜氏是最早汉化的女真姓氏。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中说,完颜氏,汉化后为汪姓、王姓,本意为“王”的意思。其二、汪氏一族确切的进京时间为清顺治年间,既随龙入关。也就是年。其三、当初是母子六人作为驻防兵来岫岩的,是镶蓝旗人,在佐领哈什哈账下当差。

陪由本姓完颜一句,可推断出汪氏一族居铁岭之前、最初的住地应是在“按出虎水”,既今天的松花江支流——阿什河(阿勒楚喀河)流域的“完颜故地”。金主完颜阿骨打打败契丹后,在今天的哈尔滨南面的阿城(阿勒楚喀)建立了都城,完颜一族,遂居于此,南进北逐。

称名不称姓,族谱显示汉化过程,在这本汪氏宗族谱书中,虽然提到汪氏一族本姓完颜,可人物的最初称呼却只有满语名,并不称姓。如永升额、色楞额、福在、巴哈布、苏力通阿……等等,这与满族习俗称名不称姓有关。另外,族谱中还有众多的数字名。如雅力泰支观音保系中,福住的两个儿子称呼分别是:六十七、八十三。德住系中,九尔的四个儿子分别称呼:七十六、七十八、七十九、八十……这也与满族习俗有关——指数为名。直到第八世时,才有排字出现,如“舒、毓、逢、盛、世、振、作……”但这时还没有完全按汉化顺序排列名姓。而是出现了满汉名称并存的局面。如七世德令阿的儿子哲锦、哈钦,他们的汉文名字分别叫舒琴、舒玉。孙辈人的满语名称分别是:苏力通阿、康福、付令阿,这三个人是第九世人,他们的汉语名则按排字出现。如康福的汉语名称是毓发,他弟弟康喜的汉语名称是毓财。直到第十世,才开始完全按汉俗名称和排字出现。如付令阿的儿子名叫逢财,苏力通阿的儿子叫逢有……

就是说在年左右或者说东北解放前后,东北满洲慢慢汉化。期间经历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直到年成立满族自治县,然好多满洲民俗已遗失矣……其实遗失的不仅仅是民俗了。

王氏族谱叙

(“嘉庆版”《王氏族谱》原叙嘉庆七年正月十五日立)

宗谱之立,所以明世系、分支派、别亲疏、叙长幼、定尊卑也。王氏自京兵以来,特百十余年,世系犹未远也,三百余口人丁,犹未众也。况宗分九支,实源于一本。而九宗之支,又各有一本。此不惟易晰,亦不容紊也。乃宗人竟有任己意以为颠倒,使尊卑之序不明,凭私情以为爱憎,致亲疏之等多乖,相习相沿,直不知谁为几支之嗣续,谁为某祖之子孙者焉,则数传而后世愈远,而人愈众,散居各处支派愈多,彼昧昧者不,终有木失本水失源之戚乎!

嗟乎,人之所以和睦九族者,以其尊祖敬宗也,至失其祖宗,则维有其心,亦终自阻,将必至于手足相仇,骨肉相残,断情绝谊,无所不至己彼。夫木失本久必自枯,水失源久必自涸,人至如是,诚可痛矣,余于是甚为之惧。

兹因览张氏族谱,窃其格式,遂与吾兄七成厄(额)修此谱本,以为溯本穷源之一助焉。耳尝闻先辈故老云:王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凡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札营于凡河南,夜间偶然失火,王氏偕众奋力救止,太祖因用为*校。后太祖(疑语误当为世祖)进京,随而进京,遂为京师人焉,至康熙二十六年拨驻防兵。维时,三世祖讳三各,同弟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并嫂李氏,侄常保,又自京来至岫岩蓝旗营居住,后移居陡勾,后又移居孤家,后又移居哨子河西蓝旗,遂永居此地。此先世从来之大略。云宗谱以吾蓝太为始祖,自兹以前,溯于宋初,盖更有祖焉,然世远不可考矣。推本于此,以俟后之有心者,修而明之,举其大备。谱成,余小子拜手恭阅,为之穆然以思,怵然以动也。吾宗自金初迄明末,垂五百余年,所历累朝,休养生息,沐浴太平,以有今日,其可谓故家也。已因告我同宗曰:念之哉,其勿渝水源木本之谊,以重兹谱也夫。

嘉庆七年正月初十日六世孙永升额谨书

编者注:1学松抄录自嘉庆版族谱永升额原叙。

2学松自断句式标点。

3汪氏族谱,以嘉庆七年版开端,先谱叙以王为姓,自“道光”“咸丰”年间后,各支系谱记均以汪为姓,一说取沐水之恩意,一说为清中期时,有学士考据完颜种姓,以译读为汪更为准确,或另有别说。总之,我族种姓,约自道光、咸丰年间始,相习以汪姓称之。

汪氏族谱叙

(“咸丰版”《汪氏族谱》叙咸丰十年四月初十日吉立庚申年)

宗谱之立,所以明世系、分支派、别亲疏、叙长幼、定尊卑也。汪氏自京兵以来,特百十余年,世系犹未远也,三百余口人丁,犹未众也。况宗分九支,实源于一本。而九宗之支,又各有一本。此不惟易晰,亦不容紊也。乃宗人竟有任己意以为颠倒,使尊卑之序不明,凭私情以为爱憎,致亲疏之等多乖,相习相沿,直不知谁为几支之嗣续,谁为某祖之子孙者焉,则数传而后世愈远,而人愈众,散居各处,支派愈多,后昧昧者不,终有木失本水失源之戚乎!

嗟乎,人之所以和睦九族者,以其尊祖敬宗也,自失其祖宗,则虽有其心,亦终以阻,将必至于手足相仇,骨肉相残,断情绝谊,无所不至己彼。夫木失本久必自枯,水失源久必自涸,人至如是,诚可痛矣,余于是甚为之惧。

兹因览张氏族谱,窃其格式,遂与吾兄七成额修此谱本,以为溯本穷源之一助焉。耳尝闻先辈故老云:汪氏系大金之苗裔,原在铁岭凡河南居焉,因国朝太祖札营于凡河南,夜间偶然失火,汪氏偕众奋力救止,太祖因用为*校。后太祖(疑语误,当为世祖)进京,随而进京,遂为京师人焉,至康熙二十六年拨驻防兵。维时,三世祖讳三各,同弟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并嫂李氏,侄常保,又自京来至岫岩蓝旗营居住,后移居陡沟,后移居孤家,后移居哨子河西蓝旗,遂于永居此地。此先世从来之大略。云宗谱以吾蓝太为始祖,自兹以前,溯于宋初,盖更有祖焉,然世远不可考矣。推本于此,以俟后之有心者,修而明之,举其大备。谱成,余爰是拜手恭阅,为之穆然以思,怵然以动也。吾宗自金初迄明末,垂五百余年,所历累朝,休养生息,沐浴太平,以有今日,其可谓故家也。已因告我同宗曰:念之哉,其勿渝水源木本之谊,以重兹谱也夫。

嘉庆七年正月初十日六世孙永升额谨书。

注:此谱叙系抄录自永升额原谱叙,句式有删改润色。

家史虽微,可窥一族之大略。族谱之立,是为“定世系、辩昭穆”,“布列其事”,使后人知所来由。汪氏宗谱,自清嘉庆七年(年),始由六世祖永升额、七成额等修撰,后人方知我汪氏一脉,本系“大金苗裔,滋于宋初,原居于铁岭汎河南”;又知我汪氏先祖,自大清崛起之际,因(清)“太祖账前失火,汪氏偕众救止,太祖因用为*校。”

这一记载,可补史料厥失,亦使后人知我汪氏来入满州之际由。清与金,世代相系,根同族,而治世有异。及后,又知我汪氏先祖,“自康熙二十六年(年)拨驻防兵时,由三世祖三各、四各、五各、奉母刘氏及嫂李氏,并侄常保,自京师来至岫岩”,落地生根,繁衍子息。籍册之地,原为京籍顺天府,今之哨子河村,旧称之西蓝旗。祖坟落处为西甸山前。此为汪氏一族,有谱系记载之初始。先祖有识,晓喻后人。此谱成时,距汪氏来岫岩已年之久,世传八世,有人丁逾余口。

二零一七年一月十九日我从成都飞回哈市过春节,在家休息一天,二十一日去了水泉晚上才回来,刚刚坐下,弟弟汪胜平回来了,他进来就和我说;“大哥,汪家聚会了,要续家谱”。我当时就是一句话,“续什么谱,当饭吃吗?”本来他是个糊涂而又颠三倒四的人,却说出让我震惊的言语。“大哥,你是有文化的人怎么是这样的思维呢?这次续谱是我张罗的,我邀请了沈阳汪学松还有哈市汪波汪盛富,双城汪盛魔,汪振发兄弟等等许多我还叫不准的近二十位汪家人,今天在双城大家见面了,大家都赞成我的提议。我无儿无女,我都主张汪家续谱,大哥你儿孙满堂,你不积极参加还说糊涂话。老爸在世时每年春节都把咱家谱书请出来供奉,大哥你是接户口本的人,难道你不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知道我们的祖宗是谁吗?”我惊讶的抬头看着他,几十年我从未想过,我的糊涂弟弟却有这样的想法,简直是不可理喻。我给他倒了杯水,他就坐在我的身边给我讲起来他对续谱的认知,他告诉我,为了汪家续谱,他曾经在汪家的一个沈阳QQ群里张罗汪家续谱被踢出,原因是他骂人了虽然在QQ群被踢出,他还是一心想要张罗汪家续谱,所以他这几年多次联系沈阳汪学松并且去沈阳拜访汪学松。由于他的执着,打动了汪学松和汪家人。这才有了这次汪家小聚。就是这次聚会敲响了完颜汪氏家族续谱的鼓声。就是这次汪家小聚,启动了完颜汪氏家族的续谱。就是这次汪家小聚,震动了沉寂几百年完颜氏后裔家族。这次聚会是完颜汪氏家族启动续谱的里程碑。

三两天后的一个晚上,我被拉进一个群,我进群看看,就是十几个人吧,也没有说话的,别人都不认识。当时群主是汪作洲,后来听说原来群主是汪胜平,因为他没有文化又不懂续谱,主动让贤,把群主位置给了汪作洲。当时哈市汪盛富,汪波,汪艳杰,汪本荣,汪振锋,汪学松,汪春雨,汪振发,汪桂英等,还有几位至今叫不上名字的汪家人。我进群看了半天也没人说话,又不认识,感觉没什么意思,发了一个元红包就立马退出群。可能是发红包的缘故,群里的人也可能是听我女儿的介绍,他们才知道我是汪胜利,双城人,汪胜平的哥哥。接着就有哈市电话打进来,自称汪波,叫我大哥,我们聊了很多,她让我进家族群,靠面子吧,就再次进入汪家群。这次进群得到大家的欢迎,辈分太大,让大家叫的都不好意思说话,就又发元红包表示感谢。其中有个特别活跃的人自称汪桂英和我说了很多话。当时汪学松也进群叫我胜利小叔,由于和大家聊的很开心,听他们讲汪家事特别感动,就和大家互留电话号码。之后几天里,续谱声音没了,由于我又很忙就又悄悄滴退出了汪家群。就在我退群的当天晚上,汪家姑奶奶汪波汪桂英汪学松他们可能是约好的轮番给我打电话直至凌晨两点多。自此也就开始了他们几个几乎每天晚上不管几点都要给我打电话,几乎弄成了神经质,缺一个电话都不敢睡觉,因为他们肯定要打过来的,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求我我出面,主持汪家续谱,我一不懂家谱二不懂续谱,我怎么敢主持?主持续谱责任重大。汪学松就说,小叔续谱你不懂不要紧,你就负责总览全局,我负责续谱事宜,就让我们这些好事之人做点有利于汪家的事吧。就这样再次进入汪家群,和大家一起商量汪家续谱事宜。自此我就自动的当起了汪家续谱总调度。当时我是真晕呀,续谱怎么续?什么是续谱?汪家人都在哪里?怎么找汪家人?谁去找?做事需要花钱呀,钱谁花?等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弄得我是焦头烂额。我就和汪学松商量,怎么办才能做好这件事,天公作美我们无意中在网上看见了,这是当时续谱人汪世业的侄子汪振庭做的,这个发现又给了我们相当大的动力。但续谱也是技术活,谁来干?汪学松一个人也干不了,这时的汪家人我们又不认识几位,怎么办?这个头不好开呀。我当时就提出了先找汪家人进群,可又出问题了,一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